当前位置 - 무료 법률 상담 플랫폼 - 법률 자문 - 北美足球聯賽停賽給中國職業賽事帶來哪些啟示?

北美足球聯賽停賽給中國職業賽事帶來哪些啟示?

貝利,克魯伊夫,貝肯鮑爾,勞爾...這壹長串名字背後的球隊是舉世聞名的紐約宇宙隊,而紐約宇宙隊目前所在的NASL卻遭遇了世界足球史上罕見的停擺。

通過NBA,我們對“停擺”已經非常熟悉了。2018年2月底,北美足球聯賽正式宣布取消整個2018賽季,讓人唏噓不已。

北美橄欖球聯盟為什麽會遭遇停擺的厄運?先說北美足壇的三大聯賽及其背後的反壟斷豁免制度。

事實上,今天的北美足球不僅是像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MLS)這樣的聯盟,還有北美足球聯盟(NASL)和聯合足球聯盟(USL)。

眾所周知,北美體育聯盟沒有傳統體育聯盟的升降級制度。所以對於NASL這個名義上的二級聯賽來說,球隊最大的目的就是將其作為登陸MLS的跳板,而名義上的三級聯賽USL則變得更像是MLS的預備隊聯賽。

眾所周知,北美聯賽的球隊被稱為“特許球隊”。在聯賽的保護下,球隊的商業價值在聯賽中是很有保障的,不升不降,這讓很多人想加入聯賽。

看球隊數量——截至目前,NFL有32支球隊,NHL有365,438+0支球隊。NBA和MLB有30支球隊,MLS目前有25支球隊。在這種情況下,新團隊的空間很大。即使加盟費已經到了1-1.5億美元,但是想進MLS的球隊已經排起了長隊,NASL的球隊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優勢。

最新的例子是,小貝在邁阿密的新球隊將以2500萬美元的特別加盟費加盟MLS聯賽,成為第25支加盟的球隊,而苦苦排隊的NASL球隊卻沒能等到這壹天。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很難看到NASL聯賽球隊春天的可能性。很多團隊來來去去,參與意願不堅定。聯賽球隊數量在10左右,沒有達到北美要求的12球隊的錄取標準。這也造成了美國足協的“殺心”。他們用這個標準試圖用USL取代NASL。

畢竟USL有很多MLS的下屬球隊,目前總規模有33支,實際上已經成為了MLS旗下的小聯盟或者發展聯盟——他們沒有NASL那麽野心勃勃,更聽話。這使得NASL本已狹窄的市場變得更加狹小。

危急之下,NASL開始從兩個方面自救——擴軍,起訴美國足協勾結MLS,違反反壟斷法。

2017賽季,NASL開始擴軍,宣布加入聖地亞哥1904和加州聯隊。這樣壹來,2018的NASL隊人數將達到10,但這仍然低於12的錄取標準。因此,2065438+2007年9月5日,美國足協仍然宣布取消NASL在第二聯賽的地位。

兩周後,NASL對美國足球協會和美國大聯盟發起了反壟斷訴訟。然而,在漫長的訴訟和反訴中,NASL的檔期壹直被推遲。這個時候,團隊已經等不及了。來自北卡羅來納和印地的11人轉投USL,而三藩市和埃德蒙頓宣布他們完全解散。

剩下的球隊不得不選擇參加NPFL(國家足球超級聯賽,相當於美國第四聯賽),同時保留他們的NASL身份。

因為在北美法律中,職業體育在反壟斷法的適用中享有壹定的豁免權,所以法律允許壹定的壟斷狀態和壟斷行為。例如,MLB和其他聯盟擁有廣播、勞工和資本的豁免權,所以這壹次,法律不在NASL壹邊。

2065438+2008年2月23日,上訴法院駁回NASL的上訴,維持原判,撤銷NASL官方二級聯賽地位。受此影響,NASL不得不宣布徹底取消2018賽季,表示希望在2019賽季回歸。

然而,無論後續發展如何,這種損害已經造成,NASL的地位已經完全被削弱。宣布這壹消息後,聖地亞哥1904和原計劃2018賽季加盟NASL的加州聯隊宣布兩隊決定退出NASL,計劃2019賽季加盟USL,NASL岌岌可危。

事實上,NASL在無法升級到MLS的困境下的困境由來已久。

NASL承受著市場競爭的壓力,球隊的財務破產和聯賽管理層的腐敗。早在2016賽季結束時,NASL就經歷了停擺危機,參賽球隊從12減少到8支。當時美國足協勉強給了壹年的臨時許可。

但在2017賽季結束時,NASL在球隊數量、財務狀況、區域分布等方面仍未能達到美國足協的基本要求。再加上諸多法律糾紛加劇了雙方的矛盾,目前的局面在意料之中。

如何處理亞頂級聯賽、中、小聯賽的發展,其實是全世界很多國家的難題。NASL的這次經歷讓我們想起了CBA之外的另壹個職業籃球聯賽——NBL。

回顧NBL的歷史,它於2004年正式成立。當時中國籃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將甲A聯賽和乙B聯賽合二為壹,成立了中國男籃聯賽,包括上賽季的12隊,以及升入乙B聯賽的河南男籃和福建男籃,2005年聯賽更名為NBL。

但刺激聯盟擴張的初衷並不是刺激其發展,而是為下壹次“壟斷”做準備。

壹年後,中國籃協在4月26日舉行的“CBA俱樂部峰會”上正式宣布,從2005-06賽季開始,CBA全面取消降級制,聯賽改為準入制。此後,東莞、廣廈、青島、四川等6支球隊進入CBA。

然而,NBL隊渴望的準入制度也是有限的。到2014,籃協正式公布新的管理辦法。NBL球隊短時間內不會升級為CBA,NBL的“二級聯賽”地位也將喪失,這將直接導致投資人和贊助商的大規模出走,球隊數量也將從16銳減至2015賽季的9支——是否類似於NASL的遭遇?

但這還不是全部。2017恰逢CBA“管辦分離”元年。本以為改革會給NBL帶來新生,但在6月30日CBA公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再次宣布CBA聯賽五年內不擴軍,這對NBL來說猶如當頭壹棒。

無奈之下,NBL只能自救。2015,NBL實現了“管辦分離”。當時九支球隊成立了NBL公司——北京恩比奧公司,承接聯賽權益,意圖以市場化的方式拯救聯賽,但從現在的結果來看,這種方式並沒有真正拯救NBL。

從2016安徽文怡總決賽“假球”到籃協罰40萬,再到2017賽季智美體育跑路停賽,再到季後賽上演“全能型武術”被罰創紀錄的53萬,NBL聯賽存在的問題不斷因為負面新聞進入我們的視線。此外,還有管理團隊身份不明、利益沖突等隱性問題。

NBL的問題這麽多,除了幾次“見人不好”,顯然和籃協是否擴大CBA有很大關系。當初放任不管的所謂“管辦分離”根本救不了聯賽,賽事混亂、盈利難、不受重視、缺乏管理經驗等問題壹直沒有解決。如果看不到進入CBA的希望,這個聯賽永遠無法擺脫“雞肋”的定位。

那麽,如何處理CBA和NBL的關系呢?事實上,NBL的問題需要與CBA和中國籃球壹起考慮。CBA不擴張的好處能彌補NBL發展問題帶來的傷害嗎?對於中國籃球來說,這個問題無疑是壹個兩難的問題。

當然,對於我們NBL來說,畢竟還沒有被告上法庭,CBA聯賽五年不擴軍也不是絕對的。CBA大賽總經理張雄曾表示,“過去新增的球隊都是從NBL晉級的,這種方式在未來的擴張中可能不會受到限制。目前聯盟公司股東對是否擴軍、如何擴軍還沒有達成統壹意見,但不排除會根據市場需求和股東要求進行調整。”

因此,CBA和NBL的關系是獨特的。換句話說,如果不擴軍能幫助CBA更好的發展,中國籃球自然會選擇這樣壹條路,讓CBA在未來幫助NBL超越極限的發展進步。當然,考慮到這種組合,“壟斷”的CBA更有必要承擔起包括NBL在內的中國籃球相關的更大責任。

是把NBL變成CBA的球隊儲備庫,還是像NBL發展聯盟那樣的人才儲備庫,是壹個值得考慮的辦法。唯壹可以肯定的是,在資源集中於“反壟斷豁免”的體育界,參考MLS和NASL的經驗,將NBL從CBA徹底剝離無疑是壹種將NBL推向死亡的方式。

對於中國籃球來說,CBA的發展絕不是獨立的,但未來能否理順NBL與CBA的關系,完成健康的產業聯合發展,已經成為考驗中國籃協智慧的挑戰。

鈦媒體作者介紹:文/葛、,編輯/,體育產業生態圈原創稿件,微信(ID: tiyuchany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