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支付和轉移支出的區別
轉移支出是指政府單方面無償支付資金,並且沒有相應地獲得商品和服務。
轉移支出,購買支出的對稱性。是指政府無償供給居民、企業、事業單位等單位的財政資金。它是指政府將壹部分財政資金以壹定方式無償轉移給居民和其他受益人的支出。轉移支出主要由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構成。支出分為補貼支出、捐贈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三類,體現了政府的非市場化再分配活動。在財政總支出中,轉移支出的比重越大,財政活動對收入分配的直接影響就越大。這是壹種收入再分配的方式。
轉移支付又稱無償支出,主要是指各級政府通過壹定的形式和渠道轉移財政資金以解決財政不平衡的活動。它是為補充公共產品而提供的無償支出,是政府財政資金的單方面無償轉移,反映了非市場分配關系。它是壹種二次分配的手段。
政府轉移支付
它們大多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質,如社會保險福利津貼、養老金、退休金、失業津貼、救濟金和各種補貼;農產品價格補貼也是政府轉移支付。因為政府的轉移支付實際上是將國家的財政收入返還給個人,壹些經濟學家稱之為負稅收。通常,當經濟不景氣時,總收入下降,失業率上升,政府分配的社會福利支出將不可避免地增加。這樣,通過增強購買力和提高社會的整體需求,可以抑制或緩解蕭條。當經濟中存在過度需求時,政府可以通過減少轉移支付來抑制總需求的上升。
企業轉移支付
通常是指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撥款或捐贈,以及對非企業員工的人身損害賠償等等。轉移支付客觀上縮小了收入差距,對保持總需求穩定、降低總需求擺動的幅度和強度、穩定社會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
政府間轉移支付
壹般是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補貼。轉移支付的數額壹般是根據壹些社會經濟指標計算的,如人口和面積,以及政府承擔的壹些社會經濟活動的統壹單位支出標準,如教育和公共安全。政府間轉移支付主要是為了平衡各地區因地理環境不同或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造成的政府收入差距,以確保各地區政府能夠按照全國統壹的標準有效地向社會提供服務。
社會保障支出
1.社會保障支出與社會保障體系
(1)社會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規定並按照壹定規則實施的社會保障政策和措施體系。社會保障支出,壹方面是為了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另壹方面可以降低實施成本,增強抗風險能力,還可以利用社會保障調節經濟運行。
(2)社會保障的意義在於:糾正市場分配的不公平;它具有“內部穩定器”的功能;彌補私人保險市場的局限性。
(3)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和資金運作方式各有特點,概括起來有:(1)保障項目種類繁多;社會保障基金有明確的來源;社會保障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
(4)改革開放後,針對原有社會保險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國家在社會保險方面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和創造,形成了以養老、失業、醫療為基本項目,以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為補充的項目式社會保險制度。
2.中國基本社會保障制度
(1)養老保險。為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國務院先後發布了《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1991年6月)和《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1995年3月),並於7月發布了《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
②失業保險。1999 1年,國務院正式頒布了《失業保險條例》,進壹步擴大了失業保險的實施範圍,從而確立了現行的失業保險制度。
③醫療保險。1998 65438+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由此確立了我國現行的醫療社會保險制度。
3.中國補充社會保險項目。
(1)工傷保險。2003年4月6日,國務院討論通過了《工傷保險條例》,該條例於2004年10月6日起施行。
②生育保險。1994 65438+2月勞動部發布《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自1995 1起實施。
(3)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項目。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崗職工生活補貼;農村“五保戶”救助;對受害者的救濟和具體的社會福利項目。
4.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進壹步改革的方向和需要改進的問題。
大方向: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2003年6月5438日+10月)也提出了“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迫切要求。
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養老社會保險的籌資模式;征收社會保險稅;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
財政補貼
1.財政補貼的性質和分類
政府的無償支出影響相對價格結構,從而改變資源配置結構、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
在我國政府的財政統計中,財政補貼主要包括價格補貼(在現行財政科目中稱為“政策性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除了價格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外,政府還提供壹些專項補貼、財政貼息,而稅收支出實際上也是財政補貼的壹種形式。
2.財政補貼的機制和實際經濟效果。
(1)財政補貼的經濟影響機制分析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財政補貼可以改變需求結構;財政補貼也可以改變供給結構;內部化外部效應;財政補貼的限度。
(2)財政補貼的經濟效應在於:有效執行國家經濟政策;少量財政資金帶動社會資金,擴大財政資金的經濟效應;加強技術改造,促進產業升級;消除“擠出效應”;對出口貿易和外國財政補貼的影響;社會和經濟穩定的影響。
3.我國現行財政補貼存在的問題及改進途徑。
(1)存在問題:補貼過多,財政負擔嚴重;長期補貼使企業產生依賴思想,影響經濟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人為加劇企業不公平競爭;不利於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不當補貼扭曲價格體系,刺激不合理消費,增加宏觀調控難度。
(2)建立新型財政補貼制度,提高財政補貼支出效率:提高財政補貼支出效率,必須從制度創新入手;改革補貼方式,重新規範財政補貼的重點和範圍;改革財政補貼制度的配套措施。
稅收支出
1.稅式支出的概念和分類
稅式支出是政府的壹種間接支出,屬於財政補貼性支出。它是通過給予某些類型的活動或納稅人各種稅收優惠待遇而損失或放棄的壹種收入。
從稅式支出發揮的作用來看,可分為關懷稅式支出和激勵稅式支出。
2.稅式支出形式
就刺激經濟活動和調節社會生活的稅式支出而言,其壹般形式有免稅、扣稅、稅收抵免、優惠稅率、延期納稅、盈虧平衡等。
3.稅收支出的預算控制
稅式支出預算控制的方式:縱觀世界各國的實踐,雖然做法各不相同,但仍可歸納為三種類型,即非制度化的臨時性監管、建設統壹的稅式支出賬戶、臨時性與制度化相結合的控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