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道德傳承的思考3000字道德
道德傳承的思考之壹:道德文化生態與中華道德的傳承教育
摘要:道德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定的社會環境構成特定的文化生態背景。新世紀的社會經濟浪潮必然會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因此對年輕壹代的道德教育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著眼於當代中學生,探討德育的意義。
關鍵詞:文化;中國道德;教育;傳授和繼承
壹、文化和文化生態概述
文化主要是指特定群體在壹定時期內形成的觀念、行為規範、風俗習慣。此外,廣義的文化還可以包括人類創造的壹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狹義的文化是指語言、文學、藝術及其精神產品。從更高的層面來說,文化首先是指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比如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尤其是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精神文化。因為它是文化元素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當然,文化也包括語言和文字,因為這是文化積累和傳承的方式。文化有其特定的規範體系,如法律條文、規章制度等。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社會產物,只有被壹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所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文化既是壹定社會、壹定時代的產物,也是壹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每壹代人都出生在壹定的文化環境中,自然會從前輩那裏繼承壹些傳統文化;與此同時,新生代根據自己的觀點和需求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為傳統文化註入新的內容。此外,社會階層的分化必然導致文化差異。這種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社會產物,於是出現了將生態學方法應用於文化和化學研究的文化生態學。?文化生態?的概念來自於?生態?19世紀後期,德國生物學家E.H黑克爾(E.H. Heickell)首先提出這個術語,用來研究文化與整個環境生物群的關系。20世紀50年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家J.H. Steward首先提出?文化生態?提出了“文化”的概念,主張從人、自然、社會、文化各種變量的相互作用中研究文化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尋求不同民族文化發展的特殊形態和模式。盡管文化生態學理論在概念上有許多不同的側重點,但它對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和不同的行為模式仍有積極的意義。
二,中國道德與當代社會背景
中華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凝結成哲學思想和精神,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和仁人誌士,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然,不得不說,邪惡和正義總是如影隨形,古今亦然。歷史證明,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文化並不是那麽不堪壹擊的,就像完全切斷文化的脈搏是不可能的,任何狂妄和野心最終都只會是自取其辱。還必須看到,歷史壹方面造就了中國道德的豐富內涵,另壹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國道德的宏大和復雜。例如,任何正確的陳述往往有壹個相對的其他陳述,有時會產生誤導。其實這很正常,社會是曲折的,就像修道過程中壹樣?魔法境界?壹樣。尤其是在這樣壹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經濟大潮正在無情地清理著社會的每壹個角落。再加上現代媒體的快速發展,這些各種各樣的社會事件被曝光,各種各樣的影響不言而喻。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壹的關系。比如網絡大V可能會把原本清澈的水攪渾。然而,高效的現代媒體也會揭露壹些可恥的行為。而且,科技的發展必然會有力地推動社會的進步。正是由於這樣壹個特殊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更加需要對我們的年輕壹代進行及時的教育和引導,這是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點,也是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三,學校德育的責任和意義
註重修身實踐,崇尚理想人格,是中華道德的根本追求。中國道德歷來重視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的統壹,並以此為根本追求。首先,它充分肯定了個人作為道德主體的能動性,強調凡是立誌向善的人,就壹定能夠成就壹個有德之人。其次,它非常重視個人的修養實踐,強調道德認識要在生活行動中看到,提倡?練習?、?練習?。正因為如此,道德滲透到傳統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講道德,甚至在道德上做文章?文字帶字?政治呢?以德治國?學歷更重要?德育先行?聲明。修養是壹個接近道德理想人格的過程。作為學校政治思想教育,要結合課本內容,適時貫穿中華道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道德優秀傳統,這是壹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弘揚中華道德的優良傳統,壹定會有助於改善我們的社會道德氛圍,尤其是在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提高,人們頻繁使用的情況下?滑坡?甚至?迷路了?等詞來表達對道德現狀的感嘆。的確,現實生活中有各種不道德的行為。但如果能在更大的時空背景下審視現實的道德問題,如果能以辯證的眼光審視中國道德的發展,或許能把更多的焦慮轉化為啟發,把焦慮轉化為探索。弘揚中華道德的優秀傳統,當然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進而有助於?中國夢?的實現。因此,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年輕壹代明白,中華道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思想和精神財富,其優秀傳統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應該成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實的特點和需要出發,用時代的特征來詮釋和闡述中華道德的優秀傳統,使之成為當代中國道德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並發揚光大。
傳承和發展中華道德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思想之火是中華民族道德智慧的結晶。從古代聖賢到仁人誌士,無數的道德箴言積澱成了壹種大國風範和壹個民族的崇高氣節。古聖先賢著書立說,明辨事理,傳承傑出的靈光,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為前朝立業,為萬世太平。他們積極寫詩,明辨事理,煽惑人心,啟迪民智,這些都直接關系到民族的興衰。因此,作為政治教師,要結合課本教學,引導他們從自身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思考道理,明辨是非,培養他們光明磊落的氣節。同時也允許他們積極討論,暢所欲言,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生活,用自己的耳朵傾聽社會的呼喚,更要用自己的心靈感知善惡,用自己的智慧明辨是非。我相信他們能夠明辨善惡,明辨事理,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參考資料:
[1]羅編輯。中國傳統道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5。
[2]王,主編。傳統與選擇[C]。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道德傳承的思考之二:“弘揚傳統文化,探索儒家倫理道德傳承之路”
摘要:弘揚傳統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儒家倫理的傳承意義重大。從儒家倫理的發展和繼承態度;充分挖掘倫理道德智慧,豐富公民道德教育和和諧文化資源;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闡述儒家倫理在新時期的傳承。
關鍵詞:傳統文化;儒家倫理;中國文化;批判繼承;中國特色
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戰略目標,認為呢?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戰略布局和部署中,核心要求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文化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文化走出去,加大文化投入比例,設立全民讀書節保護文化遺產遺址?這些提案代表了全國各地代表對文化強國的殷切期望。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壹,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些都是歷史先賢留下的財富,值得珍惜和繼承。儒家倫理作為壹顆璀璨的明珠,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財富。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我是這樣想的?特色?應該通過弘揚傳統文化來體現。因此,我們今天探討儒家倫理的傳承問題具有積極的意義。
孔子所創造的儒家文化並不只是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壹種道德形而上學,而是壹個集哲學、宗教、道德、政治、經濟、教育、法律於壹體的系統的思想體系。是農業文明時期全人類形成的最發達的理論體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的進步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進入現代社會後,儒家文化受到了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其先進性逐漸減弱。在與不同文化的碰撞下,以官僚資本主義的形式存活下來,成為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五四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和李大釗領導了批判儒家文化的運動,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場運動失敗了。直到改革開放後的新中國成立,官僚資本文化(儒家文化的壹種新形式)仍然有著強大的影響力,仍然在阻礙著社會的進步。近階段,跟隨?和諧社會弘揚傳統文化?提出社會發展目標時,用?演講室?儒家思想的流行又復蘇了。
今天,我們應該以什麽樣的態度來談論儒家倫理的傳承?
第壹,?李尚明德,仁,善,修身,治國平天下?成為評價古代聖賢的標準。
儒家還提倡?人分群?,其中的?團體?漢字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階級性,也就是說?李尚明德,仁與善?對象是社會中有共同利益的階級群體。這是儒家的壹個顯著特點,把人群分成圈子,而在這樣的圈子裏,不知不覺積累了太多的歷史腐朽。這些無疑會制約國家創新和社會發展。
因此,我們從批判的角度繼承儒家倫理。
從發展的角度創新。就這樣?團體?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人平等,那麽?團體?應該是指廣大人民群眾。李尚明德,仁與善?對象應該是全民。在社會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那些曾經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帶來繁榮的傳統文化,我們更迫切地需要它們?重新發現,重新發現?讓傳統文化和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充分挖掘倫理智慧,豐富公民道德教育和和諧文化資源。
中華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繁榮昌盛,當代和諧文化建設和公民道德教育必須充分挖掘倫理道德智慧和和諧文化資源。
儒家思想是否引導了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社會的和諧需求?互動?。儒家倫理以人為本,認為道德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孟子認為人有?同情,羞恥,和順從?這個?四顆心?在此基礎上,仁、義、禮、智逐漸形成。四德?這將在每個人的道德成長與社會道德規範之間架起壹座精神橋梁,使道德教育成為可能,並為中國後世道德文化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國際儒生聯合會顧問徐偉成教授強調對道德環境的研究。他認為,人的道德行為受到不斷變化的環境的制約。熟人?在我們的環境中,不道德的行為更容易發生。
孔子也相信?我的方式是壹貫的?孔子的是什麽?陶?中國倫理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英教授對此給出了新的解讀。他認為孔子主要用?仁義?路上還是?忠誠和寬恕?成為妳自己,壹個成年人,壹個物品的方法,這個?仁,忠,恕?是孔子嗎?陶?。時至今日,我們還能借鑒嗎?壹致嗎?方式,在思維方式上,要善於把握和發展?壹個?,使用?壹致嗎?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是說,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於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目前的內容是什麽?任?是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變成妳自己?,對社會有益?成年人?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變成什麽?。
以上只是儒家倫理的智慧?冰山壹角?充分挖掘倫理道德智慧,對於豐富我們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和和諧文化資源具有積極意義。
第三,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近代以來,由於現代性與傳統對立的思維偏見,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多於肯定。很多人把現代中國的落後歸咎於祖先,把責任推到傳統文化的傳承人身上。難道不知道中華文化支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引領世界?直到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來?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提倡弘揚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政治保障。
弘揚傳統文化,首先要認同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壹點是理解儒家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國際儒生聯合會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錢遜教授曾談到?儒家價值追求與精神家園建設?本文就此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無論是* * *理想,還是民族精神、核心價值體系、精神家園建設,壹切都要植根於儒家倫理的沃土,都要研究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
具體來看:1。儒家主張?仁者以為活在仁義之中是自己的本分?以仁義為安身立命之本;2.儒家主張?有誌於道?把精神生活放在首位;3.儒家主張?修身養性保民?,把個人放在群體中;4儒家主張?養浩然之氣?,有嗎?壹個紳士?精神,構成民族精神的基礎。不僅如此,如果儒家的核心價值觀能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那是?勇敢點?毫無疑問,它的最高境界是?舍己救人,成仁?。這些無疑是我們在利益至上的今天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仿佛壹切都可以明碼標價。認識傳統文化,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最重要途徑。
另外,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人文學者李教授認為,應該重視中華民族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他主張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民族傳統節日的功能。例如,李教授建議將中國的情人節定為中國的情人節,將農歷四月初二、生孟子的日子定為中國的母親節,將9月28日孔子的生日定為教師節。與已經確定的重陽節共同構成了完善的中國節日體系,有利於弘揚儒家倫理,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為我們指明了明確的目標: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四”字早已烙上儒家文化的烙印,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不容丟棄。面對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我們必須立場堅定,繼承傳統文化,堅持對儒家文化的批判繼承,才能走出生存。中國特色?文化之路。
參考資料:
【1】張偉。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現代意義[D]。山東大學,2008。
[2]張誌敏。現代儒家倫理的批判與繼承[D]。新疆師範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