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類型
第壹類是書報,包括史籍、史著、文獻編纂和史部以外的團體會員。
第二類是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團體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類是實物,包括生產工具、生活資料和歷史事件的遺物。
第四類是口口相傳,包括回憶錄、調查記錄、群眾傳說和文學作品。(1)歷史文獻:由更接近所研究時間的人撰寫的歷史書籍是研究當時的重要史料。
所謂文學,據元初史學家馬端臨說:“壹切記敘,皆以歷代史書及百傳之書為據。信道而且有跡象的人,隨他們而去;乖僻而可疑的人,不記錄下來。所謂文學是也;說什麽都要先拿當時文臣的評論,再拿現代儒家的評論,甚至名人的顏談,官員的記錄。說壹句話,可以書典故得失。如果妳證明了歷史的對錯,妳可以把它帶走並記錄下來。所謂祭也。”
馬端林認為,文獻應包括書面材料和口頭材料兩部分。
人們通常將文獻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①歷史課。經、史、哲、集是古代戰國學科劃分的標準,歷史的範疇是關於歷史的書籍。史書是我國最豐富、最集中的史料寶庫。《四庫全書總目》將史部分為15個小目,藏書有***2714的連續目錄,共37000余卷。在史書中,正史最為重要,它是封建王朝官方和民間機構專門編寫的紀傳體史書,記錄每個朝代的歷史發展。人們統稱之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3249卷,約4500萬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朝崇禎(17)四千多年的歷史,是研究中國歷史最重要的文獻。除了正史之外,還有《子同治鑒》等編年史,《宋史終》等筆記本,《國語》、《戰國策》等雜史,以及各種其他歷史、傳記、記錄和政治書籍。都是對正史有益的補充記載,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②經典、部屬、集。“經”字的本義是指垂直線,是裝訂書籍的線。它演變成了古籍的統稱,凡是有原則的作品都可以稱為經典。漢代以後特指儒家傳授的幾本書。儒家經典的時代應該從孔子確定六經開始。阿清人章學誠提出了“六經皆史”的觀點。經部的書籍中,《尚書》《左傳》本身就是史書;《李周》和《李逸》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會制度的重要書籍。《易經》中有許多反映殷周及殷以前歷史的重要資料。《詩經》雖然是壹部古詩詞集,但其歷史價值也是人們公認的。該小類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著作,是研究哲學史、古代科學史和當時社會歷史變遷的重要史料。季布書籍本質上是文學作品,並不專門記錄歷史事件,但其中也有許多珍貴的史料。例如,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歌壹直被稱為“詩史”,其著名的“三官”和“三離別”生動地反映了唐代玄宗、代宗和肅宗時期的社會狀況。《藏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與史書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甚至還有很多史書中沒有記載的內容。
③檔案。文件分為公共文件和私人文件。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建立了國家檔案制度,凡涉及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重大事件均由專門機構記錄和保管。目前,故宮是中國收藏檔案最豐富的地方,清朝內閣金庫中存放的許多明清檔案都在這裏。藏在各地的歷史檔案數量也非常可觀。除公共檔案外,還有大量私人檔案,如私人信件、筆記、家譜、合同、賬簿、商號、文件等。,對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和地區的經濟狀況、宗法關系和階級關系都很有價值。
④地方誌。地方誌是記錄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的社會生活、歷史變遷、地理沿革、風土人情等的書籍。我國歷來重視地方誌的編纂和修訂工作,其涉及面之廣、內容之豐富,為世界所罕見。地方誌壹般分為通誌和地方誌。通誌是國家地方誌,如戰國時期的《愚公》、《山海經》和清代的《大壹統誌》。地方誌極其豐富,省、地、縣、郡壹般都有自己的誌書,記載詳細,內容廣泛。它們是研究當地歷史的第壹手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2)思想或學術著作:反映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學術發展狀況。例如,我們可以從《孟子》中看到戰國時期人們的思想,我們可以從《黃帝內經》中了解中國古代的醫學和人體。清朝的儒家經典反映了清朝人民的政治和社會思想及問題。
(3)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內容雖然是虛構的,但往往能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思想和觀念,有助於文化史、思想史和社會生活史的研究。例如,我們可以從《世說新語》中看到六朝時期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從元雜劇中看到元代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從《金瓶梅》中看到晚明時期人們的文化和生活。
(4)報紙和雜誌:作為近代史的重要史料,普通報紙可以從不同角度幫助了解某些事件的發展和當時人們對此事的認識,而娛樂報紙則可以觀察當時人們的文化和生活。
(5)日常生活中的手寫遺產:包括古代農民日歷、商店賬簿、土地契約和私人信件。因為這些東西大多不是刻意流傳下來的,往往能更真實地反映當時的實際生活和思想。
(6)外國著作。外國人關於中國歷史的記載中有許多有價值的人物。例如,馬可·波羅和波斯·拉斯特所著的《蒙古史》是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文獻。朝鮮對李超的秘密記錄對研究先秦歷史很有幫助。近代以來,隨著中外交流日益頻繁,外國人對中國的表述越來越多,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口頭信息是指代代相傳的人類的言行。梁啟超曾形象地說:“十大口述傳統皆古”,這說明口述資料也是史料的重要形式。俗話說“路上人口如碑”“人盡皆知”,這也證明了口口相傳的作用與碑文的作用具有同等價值。在文字發明之前,口口相傳是留存史料的基本形式之壹。利用口述資料進行歷史研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孔子編纂《春秋》時,使用了大量“聽說”的口頭資料。司馬遷編纂《史記》時“網羅天下舊聞,竭力為之”,也使用了大量的口述資料。近年來各種口述錄音、回憶錄等。,都是口頭信息的表現形式。然而,與口頭材料相比,書面材料由於其豐富性和完整性無疑更為重要。我國歷史悠久,前人留下的文字資料也極其豐富。
它多用於近代史研究,通過采訪和口述當時還活著的人來獲得對歷史更直接和深入的了解。包括碑文、墓誌銘、家譜等等。
甲骨文和金石學。甲骨文是商周時期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商周青銅器是青銅器上的主要銘文。它們是研究商周時期的珍貴史料。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考釋》和《甲骨文全集》是壹部甲骨文集錦。石刻包括石刻經書、造像、墓誌銘、奏折等。,而紀念館的歷史價值是最高的,它往往記錄了不為人知的重要歷史事實。例如,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大秦景教中國碑記載了唐太宗時期基督教從歐洲傳入中國並在長安傳教的情況。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吐蕃贊普所建的唐蕃同盟碑用漢藏兩種文字記錄了兩國人民的密切關系。
圖像:如繪畫、壁畫、刺繡圖案等。,都有助於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審美。最著名的影像史料是《清明上河圖》,有助於研究宋代城市生活。
實物:包括古建築、家具、衣服、器皿、裝飾品、錢幣、墓葬等,用於探究當時人們的生活和觀念。這些史料大多是考古發掘出來的。
習俗類:基於對當今流行習俗文化的觀察,是討論歷史現象的基礎。例如,我們可以通過研究今天遺留下來的民間信仰儀式來了解古代的情況。或者從今天仍然存在的原始人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推斷早期古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