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有多少艘航母?
在條約的限制下,日本海軍采取了壹些措施來迅速增加航母的數量。其中,所謂“航母儲備艦”,就是在壹些戰艦的設計中,提前考慮了未來可能改裝成航母的需求,以方便未來的改裝工作。此外,日本軍方還以投資的方式參與商船的設計和建造,戰時大量征用這些商船,並對其進行改裝服役,以增強其航母實力。
鳳翔號:日本航母的老兵和試驗艦
是日本海軍航母老兵。在該艦開工之前,日本已經改裝了壹艘運輸艦“若宮丸”進行水上飛機搭載試驗。“鳳翔”號在建造之初被列為“間諜艦”,後來成為海軍的第壹艘航母。19210在淺野長晟造船廠開工,1922下水,12完工。試驗排水量9494噸,航速25節,有4門140毫米火炮,2門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該艦也是日本航母的試驗艦。原設計中,前段起飛甲板向下傾斜5度,為的是方便飛機起飛加速,飛機起飛時右舷的三個煙囪可由垂直變為水平;艦島前有專門為水上飛機回收設計的起重機。直到1923,鳳翔才將這些錯誤的設計壹壹糾正:前飛行甲板被夷平,艦島被拆除,飛行甲板下的艦橋被更改。
1944年,為了搭載新型戰機,鳳翔號飛行甲板加長至180.8米。因為改裝的飛行甲板長度超過艦長太多,航母的耐波性降低,無法在海洋中移動。
“赤城號”:山本擔任船長的著名船只。
“赤城”號原本是“天成”級戰鬥巡洋艦的壹艘。“赤城”於1920和65438+2月在武岡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到1921,兩艘“天成”級戰列巡洋艦改裝成航母。1923關東大地震損壞了泊位上天成的龍骨,最後只剩下赤城作為航母出現。
《赤城》6月重啟1923,11,4月上線1925,3月完成1927。它的三層甲板設計相當特別:頂層甲板是飛機起降甲板;第二層甲板被稱為“炮塔甲板”,因為那裏有壹座艦橋和兩門203毫米口徑的主炮成對安裝。第三層是飛機起飛甲板,長56.7米,可搭載60架戰鬥機(16戰鬥機,16偵察機,28架攻擊機)。試驗排水量34364噸,航速31節。
1938年,“赤城”進行了壹次大的改裝,拆除了原來的炮塔甲板和起飛甲板,將頂層甲板擴建為飛行甲板,艦載機數量增加到91架(16架戰鬥機,51架攻擊機,24架俯沖轟炸機),並配有運送飛機的升降機。試驗排水量增至41.300噸,航速31.2節。
赤城號是日本海軍的著名艦艇之壹。1928~1929期間,日本著名海軍軍官山本五十六擔任該艦艦長,該艦在偷襲珍珠港時也作為機動部隊的旗艦使用。後來,赤城還參加了爪哇海戰爭和中途島戰役。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被美軍俯沖轟炸機投下的兩枚炸彈擊中,引發大火。大火損毀了彈藥庫,連鎖爆炸迫使赤城號船員棄船。最後日本用自己的“諾芬”號驅逐艦發射魚雷將其擊沈。
“加賀”:關東大地震使其能夠接任該職。
隸屬於“土佐”級的“加賀”號原設計也是戰列艦,也是“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
“加賀”號於1920年在川崎神戶造船廠開工,次年6月下水,航母改造工程於165438+2093年10月開工,1928年3月完工。其外形與赤城相似,也是三層甲板,排水量33693噸,航速27.5節,可搭載60架飛機。
1934年,“加賀”號也進行了大幅度改裝,並於壹年後完工。主要目的是延長飛行甲板,艦載機增加到90架(15 90戰鬥機,45架89攻擊機,30架94俯沖轟炸機),速度提高到28.3節,排水量提高到42541噸,續航能力提高。
“加賀”已與“赤城”配對,編入日本海軍1空軍;偷襲珍珠港是卓有成效的,在進軍南洋的過程中也功不可沒。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期間,遭到美軍俯沖轟炸機攻擊,被三枚炸彈擊中,引發大火,數小時後沈沒。13年成軍的1航空隊全軍覆沒。
“龍船”:日本海軍後續小型航母的模型
在1924的日本軍艦補給計劃中,計劃建造1 27000噸級航母和3艘10000噸級航母。
“龍讓”號原計劃排水量9800噸,使用“葉青”級重巡洋艦的艦體,航速30節,搭載約24架飛機。1924 11年10月“龍船”於1931年4月在橫濱三菱造船廠下水,隨後被拖至橫須賀進行裝配。此時軍方要求艦載機增加到36架,工廠不得不更新設計,增加機庫,這樣舷邊高度降低,耐波性變差。1933年5月完工時,測試排水量12732噸,66000馬力,航速29節,續航力10000海裏(14節),飛機48架,官兵924人。
“黑龍”:第壹艘真正按照航母標準建造的航母。
“黑龍”號是日本第壹艘按照航母標準設計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大部分航母都是由其他戰艦改裝而成。黑龍的建造也是壹波三折。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規定,當時日本還可以建造壹艘總噸位為21000噸的航母,所以最初設計了兩艘總噸位為1050噸的航母。但海軍要求在10500t航母上安裝5門203mm艦炮、20門127mm高射炮和100飛機,這對於10000t航母來說是不合理的要求。進入預算審查階段後,這些要求有所減少,航母的自衛武器數量減少到5門155mm艦炮和16門127mm艦炮。
黑龍於1934+01年6月在舞鋼海軍造船廠開工,1935年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18800噸,150。
服役後,該艦隨“龍飛”號編入第2航空隊,搭載飛機57架(21零式戰鬥機,18 97攻擊機,18 99俯沖轟炸機),曾支援日軍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侵略,是偷襲珍珠港的主角之壹。1942六月中途島之戰是黑龍戰鬥生涯的最後壹幕。該艦在美國航空母艦約克城號和企業號俯沖轟炸機的攻擊下沈入海底,艦上1103名官兵只有385人生還。
“龍飛”:魚雷“自殺”,水兵得以逃脫。
“龍飛”號為黑龍級2號艦,1936年7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開工,1937+01年6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試驗排水量20165噸,航速34.6節,續航力7670海裏(18節以下)。可搭載72架飛機,11名官兵。
“龍飛”自服役以來壹直與“黑龍”共進退。中途島戰役的同時,在襲擊黑龍六小時後,美機再次造訪飛龍。該船被艦橋右側前方飛行甲板上的四枚炸彈擊中,前部升降舵被炸飛,飛向艦橋上部井道,引發火災。6月6日夜0點宣布棄船,包括山口文多在內的416官兵犧牲。值得壹提的是,日本驅逐艦“卷雲”號奉命向龍飛旋轉兩枚魚雷後,被困在龍飛艙底機艙的70名日本水兵在魚雷擊中並爆炸後奇跡般地從缺口逃出,34人在海上漂流15天後被美國船只救起。
“翔鶴”級:全盛時期的寵兒,偷襲珍珠港的領軍人物。
翔鶴級航母包括“翔鶴”號和“瑞和”號。1936年,日本單方面退出倫敦裁軍會議,從此海軍造船項目如脫韁野馬般擴張。“翔鶴”級航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翔鶴於1937年2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開工,19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瑞和號由川崎神戶造船廠於1938年5月建造,1939年10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試驗排水量29800噸,可搭載84架飛機,1.660名官兵。兩艘航母都屬於1航空隊的第5航空隊。他們曾在日本海軍全盛時期服役,參與偷襲珍珠港、東南亞和印度洋。
“翔鶴”號在珊瑚海海戰中因甲板中彈無法起降,返回武岡檢修,於是第5航空隊避開了中途島戰役。到第三次索羅門海戰,該級艦成為日本唯壹主力航母,但在1942和10的南太平洋海戰中,“翔鶴”號再次受損,返回橫須賀檢修。1944年6月的馬裏亞納海戰中,第5航空隊再次出擊。19,“翔鶴”號遭到美國潛艇“藍魚”號發射的4枚魚雷攻擊,導致彈藥庫爆炸,1263官兵隨艦沈沒。
馬裏亞納海戰中,“瑞和”號被炸彈擊中,隨後返回舞鋼進入幹船塢檢修。1944,10年10月20日,“瑞和”號進入萊特灣戰役,擔任日本北方軍旗艦。25日,“瑞和”號遭到美軍艦載機猛烈攻擊,各有7枚魚雷和7枚炸彈,在恩加諾角沈沒。1700名官兵只有970人獲救。
“翔鳳”級:名為潛艇支援艦,實際上是航母預備艦。
翔鳳級航母包括翔鳳號和瑞風號,其前身分別是潛艇支援航母“劍崎”號和“高崎”號,在設計之初就被列為“航母預備艦”。“高崎”號1939下水,航母馬上改建。1940年2月竣工,更名為“瑞豐”。“劍崎”比“高崎”更早於1939 1下水,但直到1941才重修,同年1完工,改名為“翔鳳”。
改裝後的“翔鳳”排水量131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7800海裏(18節)。該艦可搭載6架零式戰鬥機、12 97攻擊機和10 99俯沖轟炸機。788名官兵。
“翔鳳”的1和最後壹次攻擊是在珊瑚海海戰。戰鬥中,“翔鳳”號被美軍飛機密集攻擊的7枚魚雷和13炸彈擊中,於5月7日1942沈沒。這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壹艘航空母艦。“瑞豐”號於5438+0944+00年6月在恩加諾角被美軍飛機轟炸,擊中兩枚魚雷和兩枚梅子彈後沈沒。
《龍鳳》:甲板上設煙囪,掩人耳目。
“龍鳳”的前身是潛艇支援母船“巨鯨”號。橫須賀8月開工1933,3月完工1934,排水量13048噸。也被列為“航母預備艦”。
1941年底,“巨鯨”號開始進行其航母的改造。6月完成1942 11,更名為“龍鳳”。排水量15300噸,航速26.5節,續航力8000海裏(18節),官兵989人。龍鳳可以搭載21架戰鬥機和9架攻擊機。
龍鳳號參加了馬裏亞納海戰,輕微受損後返回日本。後來飛行甲板加長了15米,可以搭載新型戰機。1945年3月19日,“龍鳳”號停靠武岡時失去動力,作為浮動防空炮臺使用,直至日本戰敗。戰後,“龍鳳”號用於運送海外日軍戰俘和僑民回國,最終於1946年4月解體。
“鷹”級:只能用於訓練和空運任務。
“鷹”級航母包括“狗鷹”、“雲鷹”、“沖鷹”等。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海軍就有壹個計劃,補貼私人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以防有壹天被征用改造成航母。
1937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上述計劃。凡排水量6000噸以上、航速19節以上的客船、遊船、貨船,在建設期間由政府給予“補助”。1940年,日本海軍迅速擴張時,三菱長崎工廠的遊輪“春日丸”被日軍征用。當時船的建造已經完成了30%左右。1941年5月,該艦轉入佐世保海軍造船廠改建,同年9月完工並編入第5航空兵團,後編入第4航空兵團。試驗排水量20000噸,航速21.1節,續航力8500海裏(18節),飛行甲板長172米,寬23.5米,官兵747人。
建成後從未作為航母使用,多用於訓練和飛機運輸任務。只能算是飛機運輸船。“春丸”於1942年8月更名為“鷹”,正式編入日本航母行列。“春日丸”的姊妹船包括“蒲甘丸”和“新田丸”兩艘。偷襲珍珠港前夕,“八卦丸”被軍方征用。1942年初改建,同年5月竣工。改名為“雲英”。新天丸的改造也於同年6月165438+10月完成,更名為重影。
上述三種艦艇速度較高,常規航母距離較遠,只能為運輸艦隊護衛、護航或充當運輸機平臺。“鷹”號於8月1944日在呂宋島西北海域被美國潛艇擊沈。“雲英”號於9月1944+01日在東沙島以東海域被美軍潛艇擊沈。2月4日,1943+65438,“沖瀛”號在日本八丈島以東海域被美軍潛艇擊沈。
“獵鷹”級:整體性能不亞於正規航母。
“獵鷹”級航母包括“獵鷹”和“飛鷹”,服役背景與“鷹”相似。為了應對1940東京奧運會,日本郵電部決定建造兩個六輪的大型豪華場。日本軍方願意提供60%的補貼,但要求這兩艘郵輪必須滿足長210米、寬25米的規格,航速在24節以上,排水能力在26600至27000噸之間,三個月內可以改裝成航母。
1號下水“津原丸”於1939年3月在三菱長崎工廠開工,第二艘“出雲丸”於同年10月30日在川崎神戶造船廠開工。1940年10月,遊輪決定改造成航母,並在建造工作完成前被軍方收購。“隼鳥”級的改造項目在高度機密的情況下進行。“水原丸”號於5月初1942完工,7月中旬更名為“隼鳥”號。“出雲丸”於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為“鷹”。試驗排水量27500噸,水線長215.3米,寬126.7米,飛行甲板長210.3米,寬27.3米,航速25.5節,續航力12,565,438+0海裏(18)。
1942年7月,獵鷹與飛鷹壹起編入第3艦隊第2航空隊。中途島戰役壹個月後,由於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嚴重不足,他們從二線預備部隊調整到壹線作戰;10參加所羅門群島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攻擊美國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航母。美軍進攻塞班島時,也有進攻的記錄。
1944年6月20日,馬裏亞納海戰中,“雄鷹”號在他們嵌套的艦載機後方時,被1魚雷擊中。魚雷爆炸後,航空燃料庫被毀,揮發的油氣充斥艦內。兩個小時後,石油和天然氣被引爆,隨後是壹場無法控制的大火。強烈的爆炸聲讓艦上官兵誤以為艦艇被另壹枚魚雷擊中。爆炸後不久,老鷹翻船沈沒。值得註意的是,在這場海戰中,有三艘日本航母在遭到魚雷攻擊和油氣引爆後被擊沈。
當天,獵鷹也被兩枚炸彈擊中,損傷並不嚴重。1944 65438+2月9日,“獵鷹”號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受損嚴重。但由於布雷時彈藥庫和燃料庫都是空的,幸運的是,爆炸並沒有跟隨姐妹艦的腳步。修復後的“獵鷹之鷹”壹直停泊在佐世保港,戰後1946年8月解體。
禿鷹:由德國商船改裝而成的航空運輸船。
“神的前身是壹艘德國商船“沙恩霍斯特”。該船於1935年在德國不來梅建造。屬於德國洛德航運公司遠東航線的定期郵輪,排水量18184噸。因為大西洋在英國手裏,回不了家,我只好留在神戶。
1942被日軍收購,同年9月改裝航母。由於艦艇原始資料難以獲得,改裝工作進展緩慢,直到武岡海軍造船廠1944年春天才完成。試驗排水量20900噸,水線長189.36米,寬25.6米,航速24節,馬力26000,續航力8000海裏(18節),飛行甲板長180米,寬245米,官兵834人。
1944年7月編入1海上警衛隊,擔任艦隊護航任務。1944 165438+10月17日,在壹次從日本到新加坡的護航任務中,在黃海濟州島以西海域被壹艘美國潛艇擊沈,結束了其作為航母的短短5個半月。
海鷹:從客船、袖珍航母到訓練靶艦
“海鷹”的前身是日本大阪海運公司所屬的客船“阿根廷丸”號。1939於5月在三菱長崎工廠完成,也是日本大型商船“贈與”支持的產品。原排水量12577噸,16600馬力,航速21.48節,可載客901人。中途島戰役後,1942 65438+2月由三維長崎工廠改裝,次年完工,改名為“迎海”號。海鷹排水量16700噸,水線159.59米,飛行甲板160米,寬23米。它是鷹式最袖珍的航空母艦。“楊彥”級驅逐艦由於更換了52000馬力的主機,航速提高到23節,續航力7000海裏(18節),可搭載587名官兵。艦速太慢,只從事艦隊護航、飛機運輸等後勤任務,沒有投入線下作戰。
3月1845,19日,“迎海”號在吳軍港沿岸被美軍空襲損壞,被拖回瀨戶內海的貝福灣作為訓練用靶艦。同年7月24日,在別胡夫灣遭英國海軍航空兵攻擊後擱淺,直至戰爭結束,於1946年9月解體。
“大鳳”:油氣“窒息”使其靈魂回歸大海。
這是日本海軍最後壹艘大型正宗航母。當時日本海軍急需擴充航母實力,以抗衡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力量。日本海軍認為,美國有5艘大型航母,還會再建兩艘,而日本只有6艘壹流航母(赤城、加賀、黑龍、龍飛、翔鶴和瑞和),因此需要再建壹艘大鳳與之抗衡。該船由川崎重工建造。是1939預算通過後設計的,1941完成。
在設計中,該艦吸收了從實戰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並強調加強防護裝甲。由於裝甲重量的增加,飛機的數量不得不減少。原設計排水量33900噸,但為了增加消防設備和高射機槍座,增加到34200噸。
艦載機61架,其中包括19架狂風戰鬥機,6架蔡赟偵察機,36架流星攻擊機。由於機庫已滿,13飛機必須露天停放在飛行甲板上。該艦航速33.3節,160000馬力,續航力10000海裏(18節),最大試驗排水量34200噸,水線長253米,寬27.5米,飛行甲板長257.5米,寬30米,官兵65438+。
大鳳於1943年4月下水,於1944年3月完工,隸屬於1機動艦隊航空隊。用“翔鶴”和“瑞和”。1機動艦隊擁有9艘航母,450架飛機。當時大鳳號上有27架零式戰鬥機,18架天山攻擊機,27架彗星和99架俯沖轟炸機,3架偵察機,共計75架。
1944年6月,“大鳳”第壹次出擊,出現在19年6月的馬裏亞納海戰中。第壹波飛機升空後,美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艦島底部,動力系統產生的火花瞬間引燃油氣。爆炸沖擊波無法吹穿兩棟建築的裝甲和飛行甲板,而是在艦內引發了“悶爆”。驚人的爆炸摧毀了船上所有脆弱的結構,但大鳳在沈沒前仍在海上漂浮了1個多小時。該艦因“窒息”傷亡慘重,死亡官兵超過1000人。
“Nobuka”號:在第壹次航行後不到20小時就沈沒了。
本艦原為第三艘“大和”級超級戰列艦,於1940年5月開工建造。但在橫須賀造船廠建造過程中,由於中途島戰役中航母損失慘重,中途改裝為航母。1944 165438+10月9日完成。
“諾布卡”號本身搭載的飛機並不打算用於攻擊任務,只用於自己的警衛,所以搭載的飛機數量並不多。雖然試驗排水量達到68059噸,飛行甲板長256米,寬40米(是二戰時期最寬的航母),但僅計劃搭載38架狂風戰鬥機、18流星攻擊機和9架蔡赟偵察機。總共65架飛機;然後改成了20架戰鬥機,27架俯沖轟炸機,共計47架。
農心的水線長256米,寬36.3米。航速27節,150000馬力,續航力10000海裏(18節),官兵2400人。船廠夜以繼日地工作,簡化建造流程,終於在1944 165438+10月19日交付了該船。165438+10月28日,“Nobuhiro”起航,在瀨戶內海首航,船員和船廠工人共1900人。不料28日夜21左右,信保被美軍潛艇“射魚”發現,29日淩晨遭到4枚魚雷攻擊命中。雖然設計上可以抵禦20多枚魚雷的攻擊,但信行號沒有安裝,水密艙工程沒有完成,船上的船員也沒有經過訓練。在礦井中兩個半小時後,由於鍋爐進水,信行號失去了所有動力,五個小時後傾覆沈沒。
“Nobuka”號是二戰中最大噸位的航空母艦。日本人花了四年半的時間建造它,但它在第壹次航行的20小時內就被擊沈了。
“千歲”級:曾是袖珍潛艇和水上飛機的母艦。
該級艦包括“千歲”號和“甘代田”號。前者是水上飛機航母。最初設計為排水量僅46噸的袖珍攻擊潛艇的航母,平時可作為水上飛機航母和高速油彈補給艦,也可作為航母預備艦。
千歲號於1934+01年6月在舞鋼海軍造船廠開工,1996+01年6月下水,1938年7月完工。千代田1936+2月開工,1937+065438+10月下水,1938+2月竣工。在水上飛機航空母艦時代,有兩艘船活躍在中國大陸海岸。中途島戰役後,決定將千歲號和千代田號迅速改裝成航母,分別進入1942、11和1943的佐世保和橫須賀造船廠開始改裝。
千歲完成於1943年8月,千代田完成於1943年2月。試驗排水量13600噸,飛行甲板長180米,寬23米,其他性能基本相同。可搭載21戰鬥機和9架攻擊機,共計30架。但由於機庫空間不足,7架戰機必須露天停放在飛行甲板上。
建成後,千歲編入第3艦隊第50航空兵團,從事運輸機和護航艦隊的任務,千代田編入12航空艦隊的51航空兵團。1944年2月,兩艦同日改編為第3艦隊第3航空隊,6月參加馬裏亞納海戰。
千歲在恩加諾角被美軍俯沖轟炸機擊中,於5438年6月+10月25日上午沈沒。“千代田”號當天下午遭到美軍巡洋艦炮擊,中彈沈沒。
雲龍級:日本最後壹批中型正規航母。
雲龍級航母包括雲龍號、天成號、桂號、葛西號、阿蘇號和生駒號,是繼1942年大鳳號之後,日本海軍設計的最後壹批中型常規航母。“雲龍”方便兩個月後在橫須賀開工(8月1942),9月下水1943,8月完工1944。試驗排水量20450噸,水線長223米,寬22米,152000馬力,航速34節,續航力8000海裏(18節),飛行甲板長216.9米,寬27米。計劃搭載戰鬥機20架,偵察機6架,俯沖轟炸機27架,共計53架,1.556官兵。
雲龍號的建成恰逢馬裏亞納海戰結束,日本航母艦載機完全喪失。雖然隨“天成”號編入1航空隊,但根本沒有作戰用飛機,只能從事訓練任務。1944 65438+2月18從武岡出發,運送“櫻花”特攻隊和陸軍部隊到馬尼拉。19在東海航行時,被美國潛艇發現並攻擊。由於擊中雲龍號的兩枚魚雷引爆了艦前彈藥庫和航空燃料庫,在劇烈的爆炸中,雲龍號迅速沈入海底,艦上1240官兵全部遇難。
至於“雲龍”級的其他姊妹艦,都是在“雲龍”之後建造的。計劃建造六艘,但實際上只有五艘開始建造。終於在1“鞍馬”還在圖紙操作階段的時候,戰爭結束了。實際開工的5艘中,只有天成號和桂號完工。“天成”於1944年8月在三菱長崎工廠完成,編入1空軍。1945 3月19靠泊武岡時被1炸彈擊中,7月24日空襲中再次被3枚炸彈擊中,落入軍港。1946二月解體。
“桂號”於1942年2月在武岡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1944完工後編入1航空隊。這是日本投降後仍可使用的最大噸位戰艦。此後壹直從事運送海外日軍戰俘回國的任務,於1946年2月解體。
“葛西”號於1943年4月在三菱長崎工廠開工,1944年10月下水。因戰局惡化,於4月1945終止施工。戰爭結束,工程完成84%,1946年9月解體。
至於“Asu”,6月在武岡海軍造船廠開工,1943,10月下水後停工,工程進度完成60%左右。1945年7月,日本在準備所謂“局部決戰”前夕,被應該是“櫻花”特攻機的靶船損壞擱淺,1946年2月解體。
生駒於1943年7月在川崎神戶造船廠開工,於1944+01年6月下水後半途而廢,僅完成60%的進度,於1946年解體。
“伊吹號”:壹艘死胎的前重型巡洋艦。
“伊吹”號原為日本海軍於1941年建造的“古靈”級重巡洋艦,於1942年4月在武岡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1943年5月,該船下水,錨泊武岡,未施工。
直到日本出現新的艦載機,伊吹才被用來改造成航空母艦。10月,1943,165438,“伊吹”號在佐世保開始了其航母的改造工程。預定排水量14800噸,水線長198.35米,寬21.2米,馬力72000,航速預計達到29節,續航力6300海裏(18節),飛行甲板長205米,寬23米,官兵預計達到62000人
1945年3月,“伊吹”工程完成80%時,因戰局惡化停止施工,戰後1946+00年6月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