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毛主席去安源》的啟示
精心制作的油畫,精確的修改說明
1967年夏天,北京組織了“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安源工人革命運動”展覽。當時,正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系學習的劉春華被選中參加展覽的籌備工作。他的具體任務是畫壹幅反映毛主席視察安源的油畫。劉春華當時只有24歲,還是壹名在校學生,他從未學過油畫。為了完成這壹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他於今年7月初來到安源礦體驗生活,采訪老工人,了解毛澤東多次訪問安源的情況,加深對毛澤東在安源革命實踐的了解。
創作《毛主席去安源》這幅畫最重要的是表現毛澤東年輕時的形象和思想。劉春華等人廣泛收集反映毛澤東青年時期的文章、毛澤東革命活動的回憶錄和安源工人運動的史料,反復研究和學習。為了突出主題,作者將毛澤東的形象置於作品的中心。在動態處理中,讓毛澤東的每壹個微小動作都有壹定的含義:微微擡起的頭和微微扭轉的脖子表現了毛澤東不畏危險、暴力、鬥爭和勝利的無畏精神;緊緊握住左手,顯示了毛澤東解放全國人民的雄心和必勝的信念;右手撐傘顯示了毛澤東風裏來雨裏去的艱苦工作作風...
建國18周年前夕,劉春華根據題材需要和人們的欣賞習慣,大膽嘗試,反復創作了大型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因為當時他反對個人名利和家庭,所以作品署名為“北京各學院學生集體創作”。後來有人提出,單壹的油畫很少“集體創作”,所以妳不能總是畫肖像而我可以畫天空。此外,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了爭議。壹些人主張當毛澤東出現時太陽應該照耀大地。其他人指責毛澤東在照片中是孤獨的。這難道不是暗指毛主席脫離群眾嗎?然而,作者劉春華堅持冒巨大的風險,所以他在“集體創作”後面加上了他的個人“寫作”簽名。
1月6日,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辦的“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安源工人革命運動”展覽中,油畫《毛主席去安源》首次與觀眾見面。這幅畫的配文寫道:“毛主席於1920年前往安源”。6月8日,來自安源的工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少將·王耀南觀看了展覽,並指出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解釋是錯誤的。在他的記憶中,毛主席第壹次去安源是在1921的秋天。
事後,王耀南致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請他直接向毛主席詢問第壹次訪問安源的時間。壹天晚飯後,毛澤東和衛兵聊天。汪東興的秘書高陳昌見主席有意講話,立即湊上前問道:“主席,您是第壹次來安源嗎?1920?”毛澤東帶著濃重的湘潭口音沈思了壹會兒,緩緩說道:“我已經20年沒去過安源了。我不記得了。21的秋天我這次是對的。”
10月24日,王耀南向展覽工作人員傳達了毛主席的話。於是,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配文立即改為:“1921年秋天,我們偉大的導師毛主席去了安源,親自點燃了安源的革命火種。”
被譽為藝術之花,溫度推向全國。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剛剛問世,就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和贊賞。參觀中國革命博物館的人都很欣賞這幅油畫,並寫了四封信,有的呼籲出版這幅畫,有的甚至表示出版後將訂閱數百份。但展覽籌備辦公室無權決定此事。後來,《人民日報》計劃出版這幅畫,並送交中央委員會審查。當時,中央文革領導小組第壹副組長江青立即作出指示:“總理、博達、康生...我建議《人民日報》和《軍報》發表毛主席明天去安源的文章。這幅畫非常好。這幅畫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成果之壹。它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平,在構圖、照明和著色方面都非常出色。聽說是年輕人畫的,同意出版。建議把作者的名字寫在“部門”上。江青68.6.30”
1968年7月,這幅畫在全國範圍內出版,並大量印刷發行。《人民日報》和當地報刊制造輿論,稱這幅畫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出的壹朵燦爛的藝術之花”。隨後,這幅畫被用於發行紀念郵票和制作徽章;當時,林彪和江青胸前佩戴著那枚有照片的徽章;周恩來客廳裏唯壹的壹幅畫也是這幅畫。同年6月65438+10月1日,在京文化工作者將巨幅油畫《毛主席上安源》裝上彩車,與8部“革命樣板戲”壹起參加首都人民慶祝國慶遊行,緩緩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從此,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全國家喻戶曉,享譽海外。
在安源,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影響較大。1968 7月11人民日報報道:“7月8日是安源礦工最開心的日子。這壹天,工人們日思夜想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畫到了,安源煤礦革命委員會連夜舉行了授畫儀式。礦工們手裏拿著這幅革命性的油畫...表示決心並宣誓:永遠忠於毛主席,永遠跟著毛主席幹革命。”當時,建築面積3200多平方米的“安源毛主席革命活動紀念館”正在安源的牛形山腰上動工。在正門中央的最高點,精選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頭像,用花磚鑲嵌。在博物館的序廳和展廳裏,有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畫。
毛澤東對宣傳提出質疑,並逐漸冷靜下來。
當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全國廣為宣傳時,毛澤東親自審閱了這幅油畫,他並不滿足於畫他穿長袍。他說:“我在安源不穿長袍,我穿短衣。”毛澤東的演講通過非正式渠道逐漸在人們中間傳播開來。此後,《毛主席去安源》油畫的宣傳開始降溫。
9月,1972“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更名為“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館內展覽內容也進行了適當調整。鑒於序廳中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發黴,毛澤東本人對這幅畫不滿意,博物館撤下了這幅油畫。
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開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3月4日,1979《人民日報》發表了著名畫家葉於謙的壹篇文章,從油畫《懷念戰友》開始。本文在贊揚油畫《懷念戰友》的同時,對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提出批評,指出:“在這幅畫(指《懷念戰友》——引文註)之前,我不禁想起林彪、“四人幫”鼓吹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看過那幅畫的內部人士說,它的構思、構圖甚至色彩都脫胎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繪畫。“四人幫”指定這幅畫為藝術作品的典範,並訂購了大量復制品。所有建築物、大廳、公共和私人住宅都被懸掛起來,大量印刷並廣泛分發。”這是唯壹壹次公開批評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文字。
1980十壹屆五中全會前夕,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為恢復、李在安源工人革命運動史上的應有地位,對展覽內容進行了較大修改。在這次修改中,考慮到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毛澤東本人對畫中穿著長袍的形象提出了質疑,該畫受到了《人民日報》的批評,因此博物館撤下了展廳中展出的最後壹幅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1967創作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