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律層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據最新統計,中國6543.8+670億老年人中,有壹半過著“空巢”生活。壹首《常回家看看》不僅讓晚輩感觸頗深,也唱出了很多空巢老人的心聲。孝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孝,是自古以來聖賢所提倡的為人之道,為人之本。但當壹直被最高層次的道德所要求的東西,被改變成被低級的法律所約束,社會文明真的在進步嗎?
法律雖然可以強制執行人類行為的壹些規範,但壹方面它不能代替道德的作用,另壹方面法律只是控制和限制人們的違法行為,保護和鼓勵個人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的整體利益。在社會實踐中,法律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就不能處罰,這是人們自由選擇的權利。人們如果只是在道德層面上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自然會受到輿論的壓力。而如果用法律代替道德壓力來強行約束人們的行為規範,道德的力量就會逐漸消亡。如果社會只指望用法律來解決道德滑坡的問題,很可能是本末倒置。“孝”是道德而非法律,取決於精神層面的“孝”而非物質層面的“孝”。壹個有孝心的人必然有孝心,反之亦然。
無錫北塘法院的判決書中,子女不履行探視義務的,權利人可以申請強制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將視情節輕重予以罰款,直至拘留。在法律的強制下,孩子帶著情緒回家看望父母,是給父母帶來了快樂還是增添了煩惱?其實老人們也明白,子女在法律的約束或威懾下被迫回家看看,讓原本真實的親情變得難吃,被動回來的子女必然會產生心理上的抵觸和反感;即使孩子壹個月、兩個月甚至半年不去看望父母,大多數父母也不願意起訴孩子。換個角度思考,當壹個社會最起碼的日常倫理需要靠法律的強制來維持的時候,說明背後道德的滑坡和文明的倒退是相當嚴重的。
“精神遺棄”是老人自殺的罪魁禍首。
據調查,珠海老年人的第壹死因是自殺。珠海省政協委員蔡躍秀認為,老年人精神障礙導致的孝順問題非常嚴重。在今年提交的提案中,蔡躍秀建議,關註老年人精神疾病引發的社會問題,開展老年人“精神慈善”。(珠江晚報2014 16 10月65438)
不調查真的不知道。我調查的時候驚呆了!老年組傷害和死亡的第壹位原因是自殺(30.4%),其次是跌倒和交通傷。這與和平時期觀察到的和平舊社會印象大相徑庭,讓人看起來很凝重。老人雖然快死了,但也要有安全感,有安全感,有幸福感。如果他們不絕望,為什麽會選擇自殺?妳知道,在生命的黃昏,
近年來,壹些老年人騷擾110越來越多,往往是虛驚壹場。雖然是110的故意騷擾,但是老太太想找人聊天解悶,真的很無奈很孤獨。“報警只是想和警察談談”的訴求,不僅讓人哭笑不得。
老太太寂寞難耐,謊稱“家裏有炸彈”。目的是和警察談談。類似老太太巧妙想法和做法的老人,並不是孤例。因為孤獨,所以要給家人和公共服務機構“挑毛病”、“找事”。我們應該從老年人孤獨無助的角度來看問題。這種養老方式很尷尬,也有些慘。我不禁想起趙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聊》,其中“趙本山”寂寞得不得不尋求宋丹丹的“付費聊天”。人家花錢唱歌,我花錢聊天,道出了空巢老人晚年精神孤獨的尷尬和窘迫,也是對子女和社會精神贍養的哭訴和善意提醒。
我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據調查,中國是世界上唯壹壹個60歲以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很快將達到2億。目前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60%的農民工半年才見壹次父母;央視記者采訪了壹位80歲的老人,問他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麽?80歲的老奶奶,看起來很硬朗,說自己老了,不想活了。看來,善待老人,絕不應該盲目樂觀,而應該有尊嚴,以更加理性的態度積極實施“夕陽工程”關愛計劃。
60%的農民工半年多才見父母壹次。這是什麽養老?怎麽能談得上關愛老人,更談不上維護老人的合法權益?當老人思念子女時,只能化作對過去的美好回憶;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各種困難時,即使年紀大了,也別無選擇,只能自己動手,失去了晚年的安全感;當他們得到的唯壹孝敬,是子女從遠方打來的安慰電話,等等,對於農村養老來說,無疑是壹個現實的諷喻,更談不上尊重和關愛了。如果對待城市老人不滿意,那麽對待農村老人就需要更大的努力。
央視采訪老人最在乎什麽,回答說不想活了是因為年紀太大,而不是厭世、悲觀或者對記者不尊重。這是最真實的真相,透露著悲傷、難過和無奈。當記者問希望女兒們為她做些什麽時,她回答說:“什麽都不做,回家看看,多交流。嘿...現在沒地方說話了!”這個老女人的氣質和眼神都不壹般,卻在鏡頭前說出了“不想活了”的“羞”字。多少老人辜負了對子女的期望,光鮮亮麗的外表,堅強的面容,從容的行動,卻隱藏著被最親近的子女刺傷的心。這是什麽樣的孝心?我們可以窺探壹下老年人的“家庭饑餓感”有多強。
2012年6月26日,十壹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首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的壹項長期戰略任務,禁止對老年人實施家庭暴力。家人應該關心老人的精神需求,不應該忽視或冷落老人。與老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經常看望或問候老人。日前,“常回家看看”即將以國家立法的形式確立並固定下來,可見老年人的“親情缺失”已經到了需要挽救的地步。
老人的“親情缺失”也是壹種家庭軟暴力。與養老費用、設施等“硬環境”的逐步改善相對應的是,子女對老人的親密關懷仍然欠缺,尤其是經常陪伴老人等“軟環境”。作為子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為了不讓子女在經濟上受到牽連,為了不讓子女在身體上受到拖累,有多少老人付出了堆積如山的艱辛。
精神支持比物質支持更重要。壹些政府部門和子女片面地認為,只要給老人足夠的錢,或者給父母提供足夠的物質享受,就壹定是孝順的,這是對孝順的膚淺理解。對於現在的絕大多數老人來說,老人們更渴望的是子女帶給他們的精神愉悅,更需要的是與子女順暢的溝通,懂得相互幽默、和諧互動帶來的歡笑,更需要的是關註父母如何活出壹個以自我為中心的“舊我”。和父母壹起玩遊戲,比送他們遊戲更討父母喜歡。
不可否認,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很多老人都很迷茫,害怕困難。為了讓老人們盡快融入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他們需要子女以更大的耐心和愛心幫助父母重新學習,需要他們投入精力教育父母掌握新信息,學習新技能,接受新事物。只有這樣,老人才有信心熱愛他們的新生活,找到更多新的樂趣。
曾幾何時,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尤其是廣大農村的傳統習俗。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湧入城市,農村的傳統孝道開始松動和瓦解,出現了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等現象。因為對子女缺乏孝心和關愛,晚年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如果更多的新生代流動人口只是滿足於自己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舒適安逸,而忽視和遺忘了自己在農村的年邁父母,不能不說是孝道的倒退。
老年人,不要說什麽“不要拖累孩子”。看看妳身邊有多少老人。在“不要拖累孩子”、“不要拖累孩子”的訴求下,該享受的時候不享受,該開心的時候不開心,該休息的時候還累,該開心的時候卻痛苦。為了孩子和面子,沒有活出真正的自己,沒有真正的老年。
自殺是老年人因傷死亡的第壹原因,這是壹個警鐘。它不僅打擊老年人本身,也打擊他們的子女和社會。我們思考尊敬老人,如何去愛老人,如何更好的尊敬老人。這是壹個需要政府、孩子和社會共同考慮的問題。我們需要更新尊老觀念,多動腦筋,多想點子,多找方法和途徑。簡而言之,我們需要找到更多的方法。智慧越多,生命力越強,氛圍越濃,尊老效果越好,老年人就不會悲觀失望。敬老的“精神遺棄”比“物質匱乏”更可怕。“家庭的饑餓”是對孝道的沈重呼喚,“豐富的精神支柱”是高層次的孝道,這也是獨居老人為了找人聊天而撒的謊。